在家人的五戒:不偷盜戒

以實際上的涵義而言,這一條戒律的意義,現代和過去並沒有太大的差別,就是「不與取」。不是別人給你的東西,就不要拿來據為己有。用暴力或非暴力均不可。這就是不偷盜戒。

這一條戒在意義上很清楚,但做起來也許是五戒中最困難的一項。因為現代人的生活,人際關系頗為複雜,人與社會間之關系亦頗為複雜。現代人一般來說多少都是有一些苟且的——也就是侵占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。

最常見的例子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單位的用品據為私有或作私人用途。甚至有的人就幹脆把公司的文具用品視為工作福利的一部分,大量地帶回家給子女使用。這就是現代人最容易犯的盜戒。

在這一方面,我認為佛教徒應堅守立場,不能苟且,一點便宜都不要占。就算有時候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用了公家的東西,也要在事後自動購回以補償。不要讓一點一滴的苟且染污了我們的心靈才好。

另一項現代人容易犯的盜戒就是漏稅,總是想盡辦法少繳或不繳。其實納稅是用來維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,是每一個人的責任。一個人如果只想享受社會提供的福利及服務,而不願付出代價,這樣就等於是偷盜了!因為他在用別人付出的代價而為自己享用。這種心態和行為當然會造成不安,也當然和佛法不相應。現代人常常希望借助佛法來求心安。其實佛法中哪有「心安」?一個人如果連稅都不肯繳,這就意味著他整個的人格知見的偏差和不和諧。不安是絕對避免不了的。我想在這個個體與群體間關系的認知上,我們仍是有待加強的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我才會提出「我們即世界」、「我們即社會」的佛教群己觀,希望佛教徒要有全法界生命的共存意識,而能有承擔及負責的人生觀。

其實在積極及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,一個人就算是繳了稅,但他如果不知道適當地運用自己的才能、時間、金錢及空間來服務社會、利益人群,真以緣起觀深刻的大乘教角度來看,就是「盜」了。才能、金錢及生命,表面上看是屬於「你的」。但在深一層「法界生命共存」的意義來說,也是屬於整個法界及全體眾生的。你只是它們的「暫時管理人」。你對整體的眾生及法界,是負有一份責任的。

也許因為先父用故鄉河川的名字為我取名,而影嚮到我的思想。我總是愛用河水來形容生命。無論是生命還是財富,皆如河水一般,因為種種的因緣而流經此處。有一天,這些都是會走的。你如果有智慧而能珍惜這一個因緣和合的「相聚」,就當善於利用這條河水。用它來飲用、灌溉、洗滌,或是在河岸建造庭園,讓有緣的人來玩賞,享受人生。能夠這樣,你就是一個有智慧的河流管理人。以佛法因果流轉的深義來說,將來就會有更多的「河」流經你的土地,豐盛你的莊園。但你如果不能善加利用這條河水,也不用來灌溉,也不用來游賞,在整個的法界中,你就是個「賊」!因為你占據了法界的東西,不願拿它來為眾生服務。卻愚蠢地以為那些東西是「你的」。

以佛法緣起的智慧來看,這世上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呢?你的才能、你的生命、你的財富,甚至你的智慧,它們只是像一條河水般地「流經」此處而已。它們是法界的。生命來自法界,也必將回歸法界。故佛教主張服務的哲學與人生觀,認為一個能發揮自己生命中的才能,而能為法界眾生服務的生命,才是愉悅充實的。你如果不能、不願,以大乘教的深義來說就是犯了盜戒。因為你沒有珍視這一個流經你的東西而善加利用。

中國儒家講的「成德、達材」,及「正德、利用、厚生」,正是同樣的道理。孔子甚至曾說過:「幼而不遜弟,長而無述焉,老而不死,是為賊!」其深刻的人生哲學思想和釋迦佛的般若智慧,真是何等神似。

所以我以為現代化佛教的盜戒,除了要在消極方面講不偷盜,尤其更該提倡力行、服務的人生觀,使人人能發揮自己擁有的一切為眾生服務。珍惜每一個因緣,也善用每一個因緣。這才是大乘教積極的佛教現代化入世精神。

你可能會有興趣

感恩護持《菩提資訊庫》 正法的傳承主頁
error: